作者归档:adminn

上海小伙垄断东京火葬场

中国小伙垄断东京火葬场,凭借火葬丧葬一条龙服务,送走日本东京所有逝去的日本人,让日本人“崩溃”:“我的父母被要被中国人的火葬场烧掉了。”

日本现状

日本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老年人,在这些老年人中,90岁以上的老人又占绝大多数。

由于日本老年人较多,每天就有将近4千名老人去世,这些老人的身后事成了日本政府相当棘手的问题。

要知道,日本受我国文化影响,十分注重逝者最后的体面,在处理老人去世的问题上,也更注重仪式感。

老人去世后,日本人就先把他们的遗体放在有石窗的棺材里,以便更好地瞻仰他们的遗容。

家属守着老人的遗体一天过后,火葬场再对老人的遗体进行火化

然而,日本的火葬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火葬和丧葬一条龙服务。

这样一来,遗体火化过后,家属需要请火葬场帮忙联系殡仪馆,再进行后续的纪念活动。

与此同时,火葬场可以通过帮忙联系殡仪馆,从逝者家属、殡仪馆双方收取一定的费用,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上海小伙罗怡文的出现,让给日本逝者家属带来了更优质的服务,让他们可以花最少的钱,把自己的家人送走。

在这之前的上世纪80年代,罗怡文只身一人来到日本,操着一口不流利的日语给日本人打工。

在此期间,罗怡文发现,日本还有很多和他一样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带着挣钱的目的来日本打工。

这些年轻人由于不熟悉日语,看不太懂当地的报纸,也很难融入当地生活。

罗怡文见状,当即创办名为《中文导报》的报纸,让中国人在日本也可以无障碍看报纸,深受当地中国人的喜爱,经常购买《中文导报》来看。

就这样,身在日本的中国人,给《中文导报》的销量撑起一片天,让罗怡文能依靠印发报纸攒下一笔钱。

随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文导报》在内的文化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导致罗怡文挣来的钱赔了个七七八八。

后来,罗怡文到餐厅吃饭的时候,发现这里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在打工挣生活费,突然关注起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紧接着,罗怡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考察,惊喜地发现日本殡葬行业服务已经供不应求。

原来,日本有些正常死亡的老人,都无法得到及时的火化,这些老人的遗体就需要进行储存。

这样储存日本老人遗体的地方,是由一个个像棺材一样的木仓组成,老人的遗体就被安放在里面。

在此期间,逝者家人可以带着房卡去看望逝者,为此,他们要每天花费200到500块不等,甚至便宜的也要每天花费170块。

当殡仪馆开始为逝者处理亲属纪念活动前,逝者遗体将顺着特殊通道进行火化,再装进骨灰盒里被家属带走。

要知道,日本国土面积太小,他们九成以上的逝者,都只有火葬这一种结局。

然而,日本焚化炉有限,导致日本老人死后,遗体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处置,这很快就引发日本人百姓的不满。

日本政府见状,斥巨资1亿6000万美元,只为给日本人建30个焚化炉,不料,这项工程建设了整整10年都没有建成。

于是,日本部分老人的遗体,还是要面临排队等待火化的情况,天气凉爽还好,一旦气温较高,遗体储存难度在不断提升。

正当日本人为处理遗体的问题犯难时,罗怡文又出现了,他仅仅在东京,就控制着6家从事殡葬服务的公司股份,在他的影响下,公司业务逐渐增多。

其实,罗怡文刚在《中文导报》上损失一笔钱后,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直到他凭借灵活的头脑,帮助苏宁收购日本乐购仕。

乐购仕就是日本产品在我国畅销之时,我国人民热衷于购买的马桶盖品牌。

这家企业能利用消费者喜欢占便宜的心理,让消费者能交最少的税,买到最心仪的进口商品,把钱从顾客口袋里挣走。

然而,乐购仕最终还是难逃被苏宁收购的命运,而一手促成这一结果的人就是罗怡文。

苏宁收购乐购仕后,苏宁可以通过吸收乐购仕技术,对自身部分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罗怡文可以凭借他手中持有的两成以上乐购仕股票,躺着把钱赚了。

不料,由于不可抗力,乐购仕销量明显下滑,甚至出现15亿日元的亏损情况,为了生存下去,这家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市场。

在此期间,乐购仕也尝试过售卖食品,但这个行业的市场,早就被几个龙头企业瓜分得差不多。

除非乐购仕能在短时间内,推出一款新产品,并让这款产品受到大众认可,才有机会让乐购仕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可一款食品从研发到测试、投入生产和后期宣传,都需要耗费一大笔资金,可后期能否盈利还是个未知数。

正当乐购仕陷入困局的时候,罗怡文从广济堂身上看到了希望。

当时,广济堂正在大量抛售手中的麻生集团股份,只要能拿下这些股份,罗怡文就有机会在广济堂拥有话语权。

紧接着,罗怡文就对广济堂这家公司进行调查,发现平平无奇的印刷公司,手里捏着东京所有火葬场的命脉。

原来,广济堂旗下有一家名为东京博善株式会社的公司,是专门管理东京所有火葬场子公司的。

于是,只要罗怡文收购广济堂抛售的股份,就能在广济堂拥有话语权的同时,借广济堂子公司之手,拿下整个东京的火葬场业务。

一条龙送走日本人

可在这之前,罗怡文也曾为控股殡葬公司发愁,毕竟,东京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一旦公司无法达到预期的盈利效果,他的钱就打水漂了。

这时,罗怡文本着来都来了,总要混出个样子的原则,还是决定搏一搏,对当地进行市场考察,斟酌如何让自己控股的公司挣钱。

在此期间,罗怡文通过了解日本人习惯,发现日本人不喜欢殡葬馆开在自家门口,就希望将公司选址安排在距离东京住宅区较远的地方。

可此时的罗怡文,手中只有25%的股份,他还是一个中国人,即使提出什么建设性意见,也很容易被公司元老驳回。

要知道,日本企业高管老龄严重,他们在选择公司发展策略上以求稳为主,只要公司还能盈利,他们绝不会让送死发展模式进行大改。

罗怡文见状,又先后买下广济堂一部分股票,让自己持有40%的股份,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

这时,罗怡文在公司会议上提出一些建议时,公司其他人就能听得进去了。

与此同时,罗怡文只需要再拉拢持有公司股份11%的人,就可以让公司按照他的方向发展,他也是按照这一思路,对公司进行改造。

后来,罗怡文选好地址,担心公司位置太偏,不利于公司盈利的时候,日本的调查报告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要知道,日本每年有100多万人口死亡,甚至有一年,日本的人口死亡人数达到140万。

不仅如此,日本相关报告还给出结论,日本每年人口死亡人数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样一来,罗怡文控股公司就不用担心市场需求问题。

在这之后,罗怡文就通过自己名下控股的几家公司,为日本逝者提供丧葬服务,一举拿下火葬场和殡仪馆的所有业务。

毕竟,日本人为逝者处理后事的时候,很在意逝者最后的体面,但日本火葬场不承担纪念逝者的活动。

这样一来,日本人就要抱着亲人骨灰盒跑到殡仪馆,在他们看来,这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于是,罗怡文刚控股,便迎来一批业务,将这些业务处理完之后,还有逝者家属专门留下他殡葬馆的联系方式,以便之后再进行业务上的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怡文的公司名气不大,但他公司下属的殡葬馆,在日本东京的知名度极高,尤其是安倍晋三遇刺后。

当时,日本人出于好奇,查了一下为安倍晋三处理后事的公司是东京博善株式会社,还是十分平静的状态,直到他们发现,这家公司最大的股东是罗怡文。

日本人这才猛然发现,东京的丧葬行业早已被一个中国人垄断,还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的惊喜。

原来,日本丧葬行业所用的棺材,也是出自中国山东菏泽曹县。

这里生产的棺材,能根据日本人需求,装饰上樱花图案和蕾丝,价格是日本棺材价格的十分之一,于是,日本人果断从曹县进口棺材。

毕竟,棺材只是日本人暂时用于储存逝者遗体,在逝者接受火化的时候,也要跟着一起燃烧。

此时,棺材是否好看和结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迅速燃烧起来,而桐木板材不仅质地较轻容易运送还烧得快,是最适合制作棺材的原料。

不仅如此,桐木生长周期短,成本也比较低,但日本当地受地域条件限制,无法大量生产桐木,最终便从中国曹县进口。

在此期间,曹县人民偶然得知,日本人买他们的桐木是为了制作棺材,索性号召当地木雕手艺人,让他们参与到棺材制作行列,再将棺材成品卖给日本。

刚开始的时候,司机见到形似棺材的大木箱,坚决不肯运货,直到曹县人指着木箱上的穗子和窗户解释,这时日本人装东西的箱子,司机这才肯送货。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县制作出来的棺材,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占据一片日本市场。

甚至曹县人为了更好地了解日本需求,还把自家子女送到日本学设计,以便学成后回到县里,设计出更畅销的棺材产品。

日本人订购棺材的同时,也要订购两个排位,一个在罗怡文控股的火葬场,和遗体一同被烧掉,另一个被日本人带回家里供奉。

此外,就连日本人的墓碑,也是中国福建省惠安县产的,有一段时间这里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出口墓碑数量减少,把日本逝者亲属急得团团转。

就这样,中国山东和福建等地承担起一部分日本业务的同时,罗怡文控制着东京火葬市场,让日本人崩溃:“我的父母被要被中国人的火葬场烧掉了。”

小结

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可以试着换一个思路,通过考察市场等方式,选择适合我们的发展方向,为企业寻找新的机遇。

我们在面对逝者时,也要对逝者保持尊重,为他们保留最后的体面,并体谅逝者家属悲伤的心情,适当地对他们进行安慰。

在我们出国发展期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当地习俗,让我们根据当地人民需求,开发更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仅如此,我们应该尊重外国友人,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让外国人能对中国产生好感,促进两国人民关系更好地发展。

同时,我们发现日本人对殡葬等行业的需求后,可以通过控股等方式,对企业进行改造,让我们个人和企业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我们遇到巨大的市场需求时,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和发展模式提高生产力,让我们可以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让公司达到盈利的目的。

小区周边办丧事,疏堵结合才能化解邻避效应

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网友发视频称,自家小区旁设置了停尸房,隔三差五就能听到哀乐和哭声,严重扰民,家人精神备受折磨,已有邻居因此搬走。已经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此问题,但迄今为止仍无结果。据报道,房子是2008年销售的,灵堂建设于居民购房之前,卖房时事先告知给了业主,并且购房时还有优惠补贴。不过,此停尸房是在2019年才建设的。

停尸房对周边小区居民的确造成了环境、噪声的影响。规划在先,和规划后经营时存在噪音问题,这是两码事。

殡葬这种特殊场所,人们容易产生邻避效应。大家在心理上会有一些忌讳,谁都不愿意天天听到哀乐声;再者,这片区域早就规划好了是灵堂停尸房,也不能论证哀乐和哭声扰民的合理性。

像报道提到,停尸房经常从凌晨四五点开始放哀乐,并且播放时间长、音量高。既然周边存在小区,噪音扰民的事实客观存在,那么对居民造成的影响就应该正视并着手解决,协调停尸房的管理方加强管理,尽量减少对居民的打扰。

《殡葬管理条例》对相关场所的规划布局有严格的要求,并且明确提到,“办理丧事活动,不得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停尸房是后续建设的,更应该考虑到对周边的影响。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灵堂、停尸房的客观需求。只是,类似的纠纷冲突,是近年来城市管理人地矛盾的一个缩影,也是城市化和传统殡葬习俗矛盾的一个缩影。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扎根,城市人多地少,殡葬类的土地,以往可能布局在城市的郊区,现在随着城市扩张,和居民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另一方面,很多人虽然已经进城了,祭祀的相关习俗和需求,却依然客观存在。

这就导致,围绕城市殡葬的纠纷越来越多。像这两天就有新闻报道,上海一个小区边上,丧葬一条龙在居民区边上焚烧物品十多年,反复投诉却始终无法解决;此外,还有浙江杭州网友上网投诉,小区内办丧事严重扰民。类似纠纷频现且难以解决。

对此,还是得疏堵结合。比如,在城市规划上,对于殡葬用地、场所的布局,更应该着眼长远,经过严格的论证,尽量避免和居民区过度接近。同时,对于一些实在无法避免的“邻避”,对殡葬机构不妨加强监督提醒,引导他们优化管理,尽量减少环境、噪音上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或者,在规划布局时,是否可以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专用于祭祀的固定公共场所,以消化这部分客观需求?

总之,殡葬事业、祭祀行为规范进行,减少矛盾纠纷,需要的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合理引导,为这种传承多年的风俗找到一个合适的承载场地。

上海地区有哪些葬礼风俗和讲究?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各地的丧葬风俗各有特色和差异,上海地区也有很多殡葬讲究。今天摆渡人就为你专业解答上海葬礼的风俗和讲究。

01

通俗的说,为逝者擦身、更换寿衣和铺盖即为小殓。旧时传统一般在逝者过世后第二天才进行擦身穿衣,目前上海丧事的风俗中,部分家属会在逝者过亡后的第一时间为其擦拭身上的秽物,再自行或请医院护工为逝者更换寿衣。

但不建议第一时间为逝者更换寿衣,因为遗体会产生尸僵,四肢将由软变硬再变软,会有秽物二次排泄的情况,影响寿衣的清洁,可以先为逝者更换一身平常穿的便服,将寿衣带到殡仪馆,等到大殓前再为逝者更换寿衣;

02

当家中有亲属过亡时,主家需要把写有逝者过亡日期、大殓举办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的讣告发送给亲朋好友,这个公之于亲的过程俗称“报丧”。

同时,作为主家的直系血亲需要佩戴黑纱、白花和白腰带以表悼念之情,三代子孙的黑纱上需要带上一小块红布、四代曾孙的则佩戴整块红纱,其余参会的亲朋好友按照亲属关系佩戴黑纱即可;

03

上海丧事的风俗中,一般为逝者守灵两个夜晚,第三天大殓前撤除灵堂。由家中长子准备一个逝者生前用过的碗(不可有缺口或损坏),在水泥地上将该碗摔碎,称为“孝子打碗”;

报接完逝者的遗体后,即可自行或联系白事服务团队前往家中为逝者搭建灵堂。灵堂中摆放的供品以水果、逝者爱吃的点心和饭菜为主(忌无籽水果和橘子),还需准备逝者的遗像、白桌布、电子蜡烛、香炉、檀香、念佛机、跪拜垫、化金盆等治丧用品,让前来灵堂吊唁的亲朋好友为逝者敬香。

04

大殓的本意是“入棺”,也是追悼会的别称。上海的丧事中大殓一般在逝者过亡后第3天或第5天举行(郊区多为第5天举行),来参会的亲朋好友首先需要签到、领取手持花,等待大殓仪式开始。

整个仪式过程中需保持手机静音、不进行闲聊,尊重逝者的同时保证主家能够全心沉浸在缅怀逝者的氛围中,戴墨镜和帽子的亲朋好友需脱帽摘掉墨镜,听从司仪指挥进行仪式,为逝者献花悼念。悼念仪式完成后将由逝者的直系血亲亲手为逝者敲封棺钉,寓意子孙亲手相送逝者最后一程(子女优先,孙辈次之)

05

豆腐饭,亦称“豆羹饭”,是一种流行于南方的丧葬风俗,上海的丧事仍然保留该传统。在大殓结束后,主家要举办酒席,答谢前来参加葬礼以及馈赠礼金、花篮等形式助丧的人。

正式开饭前参会的亲朋好友需要喝一杯糖水,代表往后的生活甜蜜顺利(现在多以冰红茶代替),酒席上必备一道豆腐羹汤,寓意逝者为人“著诚去伪、清清白白”;

06

上海的丧事在入殓后,家属要为逝者设灵台,供牌位,在家中替死者祭“七”,又称“做七”,意在为身处阴间的亲人祈福做功德。

按照传统礼俗,自死者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天为一个“七”,共经过七个七,“做七”方算结束,有宗教信仰的主家会请众僧、道士或基督徒来家中为逝者超度唱念。

07

上海的丧事风俗中,将逝者的骨灰落葬分为多种时间段,一般在逝者过亡后期年、三年为最佳落葬时间

除此之外,大部分上海家庭有在冬至祭祖、祈祷的传统,冬至也是一个非常合适暖穴落葬的节日。

上海郊县与市区对丧事的办法

坐标上海市青浦区,二十多年来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过的丧事有多桩。特别是他爷爷奶奶我都是亲眼目睹。

不光是我老公他爷爷奶奶,可能整个上海郊县都是大同小异。这个我也有询问过。那么郊县的做法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是把死者放在家里放着三天三夜。其实我知道,像这种把死者放在家里三天的做法。不管是电影电视里,还是很多农村都有这个习俗。甚至很早的时候就有。之所以这样,是来源于聊斋或者山海经的一些神话与鬼怪的传说。说人死了之后三天才到阎王那里,然后阎王发现他来的不是时候。有时会把他赶回来,这就是传说中所说的,人死了三天之后有可能会活过来。所以大家就捕风捉影把死者安放在家里三天了。现在演变成,如果不放在家里三天就是对死者的不尊敬。

那么这三天死者家属他们要做些什么事呢?忙碌、尽最后的孝道、劳累。

我举一个例子可能大家更能明白些。1月8号那天晚上21点。我公公的婶妈去世了。刚去世他堂弟就电话通知所有的近亲属,隔壁邻居过来帮忙设置灵堂,把死者安放在客厅里。然后身上用床单蒙着。也就从这一刻开始香烛要不断燃,锡箔要不时烧。记得我老公奶奶去世的那会儿,烧的锡箔纸把我家整个客厅墙壁都熏黑了,你说这要烧多少锡箔?

就这样邻居亲戚忙活到23点多才回家。最后剩下来几个人算是陪夜,晚上轮流点香烛焚烧锡箔。

第2天前来帮忙的邻居,就开始分工合作各有任务。厨师也得请上门,疫情之前有吹打,现在吹打倒是省了。然后女的亲戚或女邻居帮忙折叠锡箔。男人负责帮忙洗菜,杀鸡杀鱼还有“报丧”。这个报丧就更怪了,第一天来的亲戚。第二天还要到他们家去告诉一下,打电话还不行。这简直是多此一举,平添麻烦。

紧接着中午时分,亲戚和朋友陆陆续续就会前来吊丧。女儿和媳妇坐在死者旁边来一个亲戚就得哭喊几声。其实显得好假。

也就是从今天中午开始大摆宴席。一般人家都是十几桌,多的要30桌以上。每天要吃两顿,一共要吃四顿。如果是24点过后去世的,另外还要多加一顿。整天是大鱼大肉吃着,谁能吃的下,这个时候菜会浪费很多很多。就我公公他婶娘去世,一场丧事所有费用算下来花了23万多。这只是所有宴席和烟酒各方面的开销,不包括死者火化、骨灰盒、墓地等方面的费用。

从9号差不多八点钟开始,到十号12点结束。女人几乎都是干同样的事。男人就是帮忙打杂。亲戚朋友就是门前屋后到处转,但得陪在这里。

还有9号这天晚上。如果在疫情前的话,他们会做一场法事,还会找人“代哭”。所谓代哭:就是吹打的人,他们会以家里儿女,各种小辈的身份代替哭丧死者。因为是疫情,找不到这一帮子人了,这一环节也省了。

晚饭后,会有一个专门给死者穿衣服的人。里里外外要穿上多层衣服,而且这些衣服都比较贵,可能是死者生前从来都没有穿过的。我老公干妈去世那会儿,她身上穿的衣服高达万元。晚饭后给死者烧衣服被子,好多日常用品,椅子箱子等都会是实物。

十号中午吃好中饭,死者就去火化了。因为疫情现在是车子拉走就可以了。之前是有吹打乐队四个人抬着棺材放在灵车上,然后还要有一大批人一起,去殡仪馆开个追悼会。火化完回来再吃顿晚饭。整个丧事这才算告个段落。

后面还要七天供奉一次。35天第五个七的时候还要隆重的操办一次。同样要摆两天筵席,亲朋都要再次来供奉。疫情前还会请道士念经。现在道士生意忙也就没了。但愿以后都不要有了。

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结束。然后还有六十天,一百天、冬至、清明、新年、真正结束要到去世一周年为止。

你们说乡下的这种做法是不是太麻烦,太铺张浪费、太形式化、太没意思。关键是浪费 金钱和时间还不算,那些帮忙的邻居,亲戚以及家人会搞得很累很累。

在看看上海市区的人。家有老人去世后,直接联系殡仪馆的车子,接到殡仪馆安放在停尸房。

有条件的,在死者去世当天就会在家里设置一个简易的灵堂。上面摆几样供品,香烛以及两束鲜花和死者的遗像就可以了。

他们同样也会三天,但是人家这三天家属也不会那么累。第一天死者被灵车接走后,他们就会在家里设置灵堂,有的是第二天才设置的。

第2天象征性的走个仪式,烧点黄纸,有的人家不烧,然后亲戚朋友过来慰问一下。吃个简简单单的饭菜,有些亲戚朋友,根本就不在这里吃饭的。疫情前面是这样,现在这个环节有的人家已经省掉了。

第三天直系亲属依然会过来,一起陪同到殡仪馆和死者做最后的告别。今天中午的中饭也很简单,我曾经见过他们中午吃客饭的也有。当然上海市区居住的地方小,没地方安放死者和办丧事,已有一小部分原因。

火化完之后直接下葬或者寄放在殡仪馆里,到清明下葬就可以了。最后所有参加丧礼的人到饭店,在一起吃顿晚饭。所有丧事流程就结束了。

是不是很简单、爽气。没有豪华的宴席,没有隆重的吹打念经,没有哭丧,也没有大量的焚烧锡箔,更不会请一大批亲戚朋友。有的只是让死者安安静静的离开。

市区的简操简办,我觉得是思想的改变,文明殡葬的进步与乡下的歪风怪俗,形成了特别大的反差。

是乡下人有钱,还是城里人不孝?其实都不是。乡下人不见的有城里人有钱,城里人也不会不孝。

关键就是传统观念再作梗,思想没有真正的改变。这和孝与不孝无关。

我很推崇市区的做法。不要让简单的事复杂化。人死如泥,无论你怎么做都是空的。生前尽到孝道那才是真的。俗话说:坟前十天不如床头一天。去世以后的哭爹喊娘,不如在世时候的一声爸、妈。

愿以后的我们。都能渐渐改变乡村的这种观念,向市区人靠近。这才是国际大都市该有的样子。

夫妻不送葬是什么意思?

夫妻不相送的意思,就是夫妻的一方去世了,另一方不能前往最后送别。

按过去的说法是因为死者会眷恋生前的一切,魂就不会甘心地离去,所以一旦配偶相送,死者阴魂不散会缠着活着的人,甚至于把活着的人也带走,一起再续夫妻缘。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丧偶者确实与死去的配偶感情深厚,太伤心难过了,会出事,所以不让其相送,也是保护活着人。

传统殡葬仪式中,孝子们怎么分工?

传统殡葬仪式中,家中的亲属,长子,次子,长孙,都是有相应分工的。今天讲讲具体怎么分工。

长子:一般是作为第一继承人,所负责的内容是,摔盆,打幡。一些地区长子还负责接经。(如果没有子女的情况会安排侄子/外甥来打幡、摔盆)

次子:一般是抱灵位牌或者是遗像

孙子:负责扶灵,在没有次子的情况下顶替次子所负责的内容。

女婿或侄子:负责撒路钱。

在古代,女孩是不能在殡葬仪式中担任任务的。

现代已经没有古代的那种等级,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对于丧葬礼仪也就从简了,多数都是一两个孩子来全权负责以上这些工作。

丧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这主导的地位,其中还夹杂这我们传统的儒学思想,儒学中主要提倡仁政,以孝治国,其中在宋代,这个孝字基本上发展到了极致,孝道理念进入到丧葬的文化中,深深影响到人们对丧葬的一个心理与态度。丧葬文化主要就是体现着一个孝字,孝道理念的深入,是的丧葬文化从一个仪式,变成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从群众中深入扩散这一理念,让孝道思想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老人死后寿衣由谁穿上会害怕吗

1、老人死后寿衣由谁穿上

老人死了之后,寿衣一般由直系亲属穿上,如果直系亲属由于各种原因穿不上,可以找专门穿寿衣的人代劳。一般就这两种选择。

2、老人死后穿寿衣讲究

在老人死了之后穿寿衣是有非常大的讲究的,比方说要先暖衣,也就是先自己穿一下,然后再给过世的老人穿了。还有给老人穿寿衣是在弥留之际穿的,穿着寿衣咽气了才算得道了。

3、北方寿衣穿法讲究

在北方穿寿衣也有其他的一些讲究,比方说,贴身的是白色的衬衣衬裤,外面再穿棉衣棉裤,最外面还有一件黑色的长袍了。寿衣还不能有扣子,穿好后还要用带子系紧,这个就叫后继有人。

4、寿衣为什么要女儿买

其实也很简单了,那就是女儿本就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女儿准备的东西老人都喜欢。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说只有儿子的,那就得儿媳妇来买,子女很多的,就商量着办,但是一般都是女儿办丧,女儿买寿衣。

寿衣的数量也要五领三腰,分别为衬衣衬裤、绒衣绒裤、夹袄、棉衣棉裤、披风。绒衣绒裤要过背,用清白条纹的,这叫陆陆续续。男士的寿衣一般选择蓝黑色的,女士的寿衣一般选择红色或者是紫红色的。至于价格方面,看经济情况,不能太过于贵重。

5、寿衣穿法的其它禁忌

有的地方给老人穿的寿衣是要单数的,日常一般为双数好,但是毕竟人去世后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了,所以为单数了。而且年龄也有要求,不到50的只能穿三件,表示夭寿,而年龄大的人则可以多穿,表示有福有寿。

最后寿衣的袖子一定要遮住死者的手,也就是俗称的衣不露手,因为古人认为如果衣服袖子遮不住双手,那么后代就要衣不蔽体,讨饭生活,所以才要将手遮住。

寿衣的一些习俗风俗就差不多了,其实每个地方的习俗风俗也是不一样的,上面说的只是常见的,具体的还是以你们当地的为主。

亲人和老人!

《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的内容你都知道吗?

(1997年8月20日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0年9月17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本市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2015年6月18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殡葬活动的管理,深化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殡葬活动及其管理。

革命烈士、少数民族、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和外国人的殡葬活动及其管理,国家和本市地方性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市殡葬活动及其管理的原则是:实行火葬,节约殡葬用地,保护环境,尊重中华民族美德,革除殡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第四条 上海市民政局(以下简称市民政局) 是本市殡葬活动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本条例;其所属的上海市殡葬管理处( 以下简称市殡葬管理处) 负责殡葬活动的具体管理工作区、县民政局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辖区内殡葬活动的管理工作各级公安、工商、卫生、规划、园林、房屋土地、环境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农业、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民政部门共同做好殡葬活动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应当采取各种形式,配合民政部门共同做好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居(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在本单位或者本地区开展有关殡葬活动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二章 殡葬服务

第六条 殡葬服务单位根据本市殡葬工作的规划和合理、需要、便民的原则设立。殡仪馆( 含火葬场,下同) 、公墓、骨灰堂的建设,应当纳入城乡建设规 设立殡仪馆由市民政局报市人民政府批 设立公墓由市民政局批.设立骨灰堂,以及殡仪馆、公墓或者骨灰堂在其服务场所以外开设殡葬服务部,由市殡葬管理处批。

第七条 经批准设立的殡葬服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审批、登记手续。其中使用集体所有土地的,还应当办理土地征用手。

第八条 经批准设立的殡仪馆、公墓、骨灰堂建成后,由市殡葬管理处发给殡葬服务。

第九条 殡葬服务证每年验审一次。未经验审或者验审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从事殡葬服务活。

第十条 殡仪馆、公墓、骨灰堂及其代理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经营地址或者经营服务范围以及终止经营服务的,应当向市殡葬管理处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或者注销手。

第十一条 殡仪馆、公墓、骨灰堂扩大占地面积,应当按照设立审批程序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

第十二条 殡葬服务单位应当加强对殡葬服务设备、设施的管理,保持殡葬服务场所和设备、设施的整洁和完好,防止环境染。

殡葬服务单位的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操作规程和职业道德,实行规范化的文明服务,不得利用工作之便索取物。 殡葬服务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对殡葬服务场所中妨害公共秩序或者抛撒、使用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行为,应当予以劝阻、止。

第十三条 殡葬服务的收费项目及其收费标准,应当经物价管理部门核准并予以公布,不得超项目或者超标准收费。违反规定收费的,由物价管理部门依法

第三章 殡活动

第十四条 死者有亲属的,亲属是丧事承办人;死者没有亲属的,其生前单位或者临终居住地的居(村)民委员会是丧事承人。

第十五条 在本市死亡的,遗体应当在本市化。

因特殊情况需要将遗体运出本市的,应当经市殡葬管理处准。

第十六条 丧事承办人应当自知道死者死亡之时起二十四小时内,向公安部门办理死亡证明手续,并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但涉及医疗事故死亡的,按照有关规定

理。 无名遗体、无主遗体和涉及刑事案件的遗体,由公安、司法部门通知殡仪馆

运。 捐献的遗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理

第十七条 殡仪馆应当自接到通知后十二小时内接运遗体,并应当对遗体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确保卫生,防止污染境。 搬运遗体由殡仪馆负责,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为搬运遗体提供便。

第十八条 殡仪馆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遗体的运送、防腐、整容、更衣等殡葬经营服务动。

第十九条 丧事承办人凭公安部门核发的死亡证明向殡仪馆办理遗体火化手续。殡仪馆应当根据公安部门核发的死亡证明火化体。 遗体火化后,殡仪馆应当向丧事承办人出具火化明。

第二十条 运至殡仪馆的遗体应当在十五日内火化。因特殊情况,经丧事承办人提出并说明理由,可以延期火化。丧事承办人自遗体运至殡仪馆之日起十五日内不办理火化手续,又不说明理由的,殡仪馆应当书面通知丧事承办人限期理。 患传染病死亡的遗体,殡仪馆应当采取防止传染的措施。殡仪馆对高度腐败的遗体应当立即化。

第二十一条 丧事承办人举行殡殓等丧事活动,不得妨害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害他人的合法益。

第四章 骨安置 第二十二条 提倡和鼓励采用播撒、深埋、植树葬等不保留骨灰的安置方式。采用播撒、深埋、植树葬等方式安置骨灰的,安置地不设纪念性

志。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对采用不保留骨灰的安置方式,应当予以持。 播撒、深埋、植树葬等骨灰安置方式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定。

第二十三条 公墓应当凭殡仪馆出具的火化证明出售墓穴。禁止出售寿穴,但为死者的健在配偶留作合葬的寿穴、无子女的老年人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者购买的寿穴外。 墓穴和骨灰存放格位的购买者不得转让墓穴和骨灰存放位。 禁止墓穴和骨灰存放格位的传销动。

第二十四条 公墓和骨灰堂出售墓穴、骨灰存放格位时,应当与购买者签订购销合同。墓穴、骨灰存放格位使用人的姓名不得

更。 墓穴和骨灰存放格位的购买者应当交纳墓穴、骨灰存放格位维护费。维护费专项用于墓穴和骨灰存放格位的日常维修与保养,不得挪作用。

第二十五条 禁止在墓穴内埋葬遗体、遗骸;禁止在公墓以外建墓碑。

第五章 殡葬设备和殡葬专用品

管理 第二十六条 焚尸炉、运尸车、尸体冷藏柜等殡葬设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禁止制造、销售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殡葬备。

第二十七条 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

第六章

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按照下列规定予

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殡葬服务单位的,殡仪馆、公墓、骨灰堂擅自扩大占地面积的,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按照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

处罚; (二)未取得殡葬服务证、殡葬服务证未经验审或者验审不合格从事殡葬服务活动的,由市殡葬管理处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情节轻微的,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

罚款; (三)擅自将遗体运出本市的,市殡葬管理处或者区、县民政局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

罚款; (四)违反规定出售墓穴、骨灰存放格位的,由市殡葬管理处或者区、县民政局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

罚款; (五)在殡葬活动中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

责任。 第二十九条 市、区、县民政局和市殡葬管理处应当依法管理,公正执法;因违法行政,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予

赔偿。 市、区、县民政局和市殡葬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条例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民政局负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条例自1998年1月1日行。

不可不知的传统丧葬习俗

“生”与“死”连接着人生的始终。我国自古就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说法,丧事是家族的一件大事。丧葬礼仪以儒家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为核心,反映的是百姓送死问丧的基本方式。“丧葬”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非常繁缛的礼仪习俗。身份的不同,规格和仪程不同;地域、民族、时代的不同,丧葬习俗也各有不同。随着社会发展,殡葬改革,旧时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民俗:

葬礼”是人们对灵魂不灭的期许

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冥界)”。“因此,死亡也意味着死者踏上了新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从死亡到丧葬的礼仪,即以此种观念为出发点,葬礼被看做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的世界。”

而葬实际上是人们对灵魂不灭的幻想,具体又影响到三种丧葬观念:让死者回归大自然;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因此,又衍生出土葬、火葬、水葬、树葬等形式多样的丧葬形式。

礼仪:

从丧葬礼仪结构上可将这些活动分为葬前礼、葬礼、服丧之礼。据清代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临终,丧主及以次男女皆跪哭,撤卧荐,携纸钱出村外焚之,凡服内亲属随丧主向社坛香烧乞水,回至房中,抬尸入殓床,启尸于堂中之殓床。前设灵位,以纸为之,即魂帛之意。含尸金银币外,兼用茶叶米。

民间对死者进行吊唁,又称“白喜事”。吊唁者都穿白衣,以志悲哀。旧时,南昌的丧葬礼仪,有一整套的礼节,主要有举丧、守灵、入殓、出殡、安葬、关山、接七这7个步骤,而礼节细化甚至可以多达14个环节。其中又以入殓、出殡、安葬、做七过程最为繁琐,守灵则最为劳民。

守灵三天

人死之后,由其亲属将遗体移入厅堂草席上,设置灵堂。如死在外地则不能进屋,在屋外另搭灵棚。灵堂前挂白幔、设灵牌、香炉、酒杯、供果、三牲、斋饭等物。灵柩用两条长凳承放,男停堂东,女停堂西,子媳穿白长衫、披麻布,着白袜、草鞋或缀白布鞋,戴竹箬丧冠,挂一朵白花,父丧冠左,母丧冠右。孙辈均穿白布孝服。亲友们在出殡前要不分日夜一直守在灵堂。

寿衣“七上八下”

给死者更换“寿衣”、包裹尸体、装入棺材的全过程,谓之“入殓”。给死者换“寿衣”,要先挑选吉日良辰,决定入殓、出殡、下厝时间。由孝男孝女去帮其换衣。寿衣的布料是绸料或布料,换上寿衣以及布袜、布鞋,口中放一银币,俗称“下含”后,由孝子抱抬死者头部,女儿或女婿捧脚,放死者入棺,再在死者身上铺上“百子寿被”,最后盖棺,钉上四枚“子孙钉”。

古人尸体防腐八大诀窍 死后即时沐浴消毒

尸体防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而产生的有意识的行为。古人认为,坟墓是死后在阴间生活的另外一个场所,所以为了保证自己在地下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所以很重视墓室的修建,并进行一定的措施进行保护。而对于尸体的保存,则是保证形魄的重要措施,所以墓葬之内的防腐处理也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对尸体的防腐处理,二是对用以保存尸体的棺椁进行处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古人们绞尽脑汁,想出了尸体防腐的八大秘籍。

防腐秘籍一:死后即时沐浴消毒

为了保持尸体的完好,古人死后入殓之前首先要进行沐浴,先要用香汤沐浴尸体,再用酒擦洗。这种习俗起源很早,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周王室主管祭祀的官员小宗伯下就有郁人和裸人两种差役,前者用郁金香草煮汤和用黑黍酿酒,后者则用香汤和黍酒沐浴尸体。浴尸活动一般选在招魂之礼进行完毕之后,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负责实施。《周礼注疏》卷十九中有王死后沐浴时用酒浴尸的记载:“王崩大肆,以秬”,就是说,周朝的王侯死后都要进行沐浴,沐浴用的就是黍酒。据说这样沐浴出来的尸体能够保持香美而不致有腐臭味。对此,贾公彦疏:“大丧筑鬻,则此酒中兼有郁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其实,用这种以混合郁金汁液的酒对尸体进行沐浴,和活着的人用于煮兰汤以沐浴的兰一样,具有清香和消毒作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之后,有关研究人员对棺液进行化验,检测出了乙醇和乙酸。这说明了说明埋葬之时棺内放置使用了酒。

人死后进行沐浴的习俗,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人死后的灵魂要到祖先那里去,人不干净,祖先要拒纳死者;另一方面,用酒沐浴尸体,经过蒸煮后,实际上具有一种消毒和杀菌的作用。酒的喷洒则更有利于封棺后加速棺内氧耗,建立缺氧条件,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使尸体在最初的腐败过程减慢或停止下来,这样对于尸体防腐及保存是有作用的。这大概就是古今尸体沐浴习俗流行的原因。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用汞、砷对尸体进行防腐的习俗。

经化学鉴定,马王堆女尸之所以千年不腐,在于其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经过了汞处理,二是对尸体进行了黍酒及其他物体的浸泡。考古人员分析棺液沉淀物,验证了里面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对尸体细胞起到了固定作用,这成为古尸不腐的一个关键因素。

防腐秘籍二:使用多层纺品缠裹

尸体的腐败,细菌的分解是主要原因。而细菌又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抑制需氧菌的活动除了要实现杀菌消毒外,必须严密密封尸体以防止空气进入。

在先秦时期,对人死后的衣着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给尸体服衣称之为小敛,放尸入棺为大殓。小敛之时所用的袭服,《仪礼·士丧礼》载:“乃袭三称。明衣不在算。”三称,就是指爵弁服、皮弁服、缘衣三套衣服,但是这不包括沐浴之后所穿的明衣。实际上来说是至少要穿四件衣服。除了包裹厚厚的衣物外,还要为死者填塞耳朵、覆面、裹首、结跗、缚手、套尸,然后在外面再以衾(单被)包裹,以绞结扎。可谓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的将尸体包裹起来,最大限度的避免尸体暴露于充满细菌的空气之中。

为什么选择纺织品而非其他物品裹尸呢?这里面是有一定道理的。入葬之初,墓室内的环境是不可能隔绝到防止腐败菌生长繁殖的地步,但墓室中的氧气很快被随葬品中大量的禽、鱼、肉、蛋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又因为内棺和墓室都是密闭的,因此在椁室中形成了缺氧环境,从而使需氧菌得到了抑制。但是此时还有厌氧菌存在,一样能够导致尸体腐败。用纺织品裹尸,是因为尸体的蛋白质、脂肪及随葬的丝织品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使棺内环境逐渐向酸性转化,导致厌氧菌无法适应并最终死亡,这样尸体的腐败过程终于停止了。

还是以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为例,这具女尸全身裹各式衣着约二十层,然后从头至足横系丝带九道,脸部还覆盖着面罩。经过这种处理后的尸体,最终导致千年不腐,出土时栩栩如生。

这个道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众人皆知,但是在实践起来却不一定每个人都以此为准。西汉时期的刘胜墓以出土惊艳世人的金缕玉衣而闻名,但是这件金缕玉衣并没有阻挡他身体腐烂的速度。更令他不曾想到的是,这件宝物却经常成为盗墓贼垂涎的东西。尽管刘胜的陵墓躲过了盗墓贼的“光临”,但是他的尸骨却没有因为金缕玉衣的庇护而得以保存,反而腐朽的连考古学者都不曾注意到金缕玉衣中竟然还有尸骨存在,这真是跟刘胜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防腐秘籍三:运用冰块降低温度

尸体的保存,除了上面两种方式之外,用冰块冷冻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冰的防腐作用,主要表现在降温方面,这对于降低腐败菌的活跃程度,延缓尸体腐败所起的积极作用。

春秋时期的国君、贵族死后,举行完招魂,在陈放尸体供人瞻仰时,如果是夏天,一般要在尸体周围摆放冰块,用以降低温度,防止尸体迅速腐败。《礼记·丧大记》:“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仪礼·士丧礼》:“士有冰,用夷盘可矣”,但是那时没有现代的制冰手段,冰的保存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只有达官贵族才具备使用冰的条件。

古代不是没有冰箱而是没有制冷的冰箱。冬天的时候,人们在冬天把湖或河的冰凿成一块一块,然后窖存起来用稻草、泥封好。等夏天的时候取出来用来保存易坏的食品。那时一些官宦人家有一种冰箱,这种冰箱分为两层,上面放食物下面放这种天然冰。保存尸体也是同一个道理。在夏天时,把冰放在大盆里然后把盆在尸体下面。以此达到防腐的目的。

当然,也有一些因为自然因素导致尸体被冰化现象而保持多年的例子。1991年,在阿尔卑斯山区发现了一具“冰人”尸体。这个冰人临死时穿着鹿皮外套,外加一件防寒防雨的草编大衣,头戴一顶圆形小帽,此外,还带着一张弓、十几支箭和一把铜斧。冰人被发掘后,即由直升机运往德国的英斯伯拉克法医研究所。经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这冰人系5300年前的古尸。这是迄今发现并保存得最完整、最古老的古尸,要比中国马王堆的古尸还要古老3000多年。现在它的皮肤、内脏,甚至眼睛都保持完好,看来用冰冻的措施来保存尸体也是古人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防腐秘籍四:尸体摘脏脱水风干

人死后尸体会很快腐烂,主要是由内脏及软器官腐烂并引起其他部位腐烂所致。如果将内脏及软器官及时摘除并辅助以其他措施,能够相对容易的较长时间保存尸体。古代木乃伊的制作便是其中的典型。木乃伊法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尸体保存技术,它的制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中国古代虽然有类似的尸体保存技术,但是论最完善的技术,当以古埃及的制作方法为首。

首先是用融化的松脂涂在面部,保护面部形象,防止它干燥得太快。接着就是进行摘脏方式了:先将凿子从左边鼻孔塞进去,将筛骨捣碎,再用工具在颅脑中转动破坏脑髓,用一根很细小的长柄勺从鼻孔里伸进大脑将脑浆舀出来,最后把一些药物和香料塞进空空的头骨中去。接着就是取出内脏。胃、肠、肝、肺等都要掏出来,然后用棕油作清洗液,洗净胸腔腹腔。

再就是脱水过程。先填进用布包的泡碱和其他临时填充物,然后把它置于干燥的泡碱粉里约40天,待吸干了水分后,取出里面的填充物,改放用碾碎的药品、桂皮、泡碱、锯末等填充的布包,最后细心地缝上切口。待尸体抹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蜡、松脂和柏油混合物后,就要对其包裹晾晒。一般是挂到屋外任其自然风干,以达到长久保存的目的。

防腐秘籍五:利用葬玉保存尸体

在今天看来,这种方式应该属于最无效的一种,但是却被古人相当看重,此处暂且略作介绍。前文已经提到,刘胜的金缕玉衣并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样保全他的尸骨,但是古代帝王们为何如此热衷于用玉石陪葬呢?要解开这个疑团,还得从他们的信念上寻找原因。

玉石在新石器时代即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商周时期的玉石器有礼仪、实用、装饰等多方面的用途,死后也有专门用于随葬方面的用处,比如放在死者口中的玉琀、握在手中的玉片、盖在死者面部的缀有玉石片的绢帛面幕及圭璋等礼玉。《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苍璧礼天”“黄琮礼地”,《周礼·春官·典瑞》:也曾提到“璧琮以敛尸”。

到了汉代,盛行玉石可保证尸骨不朽的信念。《后汉书·刘盆子传》云:(赤眉)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抱朴子·对俗篇》也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因此,刘邦及其后人们非常推崇用玉石保存尸体。汉代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做的葬玉在汉玉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主要有玉衣、玉琀、九窍塞、握玉四种。而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缀玉面罩”和“缀玉衣服”在这时也发展成为玉衣,它是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专用的殓服。完整的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依据墓主身份的差异,文献记载有金缕、银缕、铜缕三个等级。这些玉衣的玉片,有表面平素的,有雕刻有柿蒂纹或云纹并镶饰金丝或金叶的,有表面印有蟠螭纹的。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的玉衣“缕为蛟龙鸾凤龟麟之象,世谓蛟龙玉匣”。

那么,玉石为何除了作为玉衣等陪葬品之外,还被制成九窍塞呢?九窍塞是填塞或遮盖死者的眼、鼻、耳、口、肛、阴等九个窍孔的,其目的是防止体内的“精气”从九窍中逸出,企图使“死者为之不朽”。其中含在死者口中的九窍塞是最重要的,这种塞子被称为琀。以什么材质作琀,本无定制。商代为贝,到了汉代一般就是用玉来做了,而玉琀中使用时间最长的则是玉蝉。汉魏六朝,玉蝉的使用极为广泛。以蝉作琀,可能与蝉的生态特点有关,希望死者像蝉一样,在土中复生。只可惜,在已发掘的汉代墓葬中,蝉形玉琀依旧,而那些尸骨倒已无存了。

防腐秘籍六:棺内放置花椒香料

香料可以保持空气清新,也可以使人体散发迷人香气。同时,由于它本身还具有防腐杀菌的性能,早在几千年前就被涂抹在尸体上用来防腐了。古埃及人用乳香制造的香尸(木乃伊),至今还保存在金字塔里。我国出土的古尸千年不腐,其中也有龙脑、安息香等香料的功劳。

考古人员在挖掘河北满城刘胜墓、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时,都在墓内发现了花椒、香囊、香枕等物品。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陶熏炉里也装满茅香,还有一件装有高良姜、辛夷等和茅香混合物的熏炉。湖北江陵汉墓中,棺内放置有杀菌作用的香料,加上棺椁四周以木炭、沙石填塞,使墓室与外界隔绝,造成了密闭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之下,再用杀菌药物香料消毒,对尸体保存极为不利的腐败菌就很难生存了。另外,花椒、香料的气味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充溢于棺内的这种气味对棺内微生物的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在古代,这一类物品被大量用于墓中。古代的文献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卢弼《三国志集解》卷六引《述征记》云:刘表冢在高平郡,表之子琮捣四方珍香药物数十石,著棺中。苏合消疾之香,莫不毕备。永嘉中(310年),郡人发其墓,表貌如生,香闻数十里。

当然,用香料浸泡尸体或者将其放在尸体周围,除了消毒之外,还对尸体保鲜有较好的作用。所以,古人用特制的香酒沐浴,达到了尸体的防腐败和防自溶的作用。另外,人们还在古墓中发现了一些用来存放薰香的香炉,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发现薰香对尸体也有防腐、杀毒的作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长安中大疫,宫人得疫”,烧了辟疫气的月支香以后,“宫中病者差”。可见,古人用香料陪葬,不仅仅是想保持尸体散香,更主要的是为了防虫、去蠹、祛邪,防止尸体腐败、霉变。

防腐秘籍七:优质材料制作棺椁

除了对死者进行必要的防腐措施外,古人还对棺椁进行了一些技术上的设置。制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尸体,所用的材料及其厚度都要有利于保存尸体。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很熟练地认清了各种木材的种类和性能。不知道是理论的积累,还是实践的历练,柏木、松木、梓木、楠木等很早就被人们列为制作棺椁的备选木料,并且还排列出了各个级别用料的标准:柏椁者,谓为椁用柏也。天子柏,诸侯松,大夫柏,士杂木也。

正如以上文所言,秦汉时期规格比较高的墓葬如秦公一号大墓、马王堆汉墓、西汉的几座黄肠题凑墓的棺椁,用材几乎全为松、柏等松科属类植物。这些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古代文献记载的准确性。

秦公一号大墓主、副椁室选用具有耐腐性强等一系列优良特性的侧柏材;南、北墓碑及箱殉选用较易腐烂、切面不易光滑等性能较差的麻栎;匣殉所用的可能是很差的木材,现在只能依稀辨出其朽迹。到了西汉时期,棺椁的用料及规格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黄肠题凑”的出现。

防腐秘籍八:选择高地进行埋葬

防腐技术有多种,除了上面的几种形式外,对于墓地的选择也有很深的学问。在古代,高地埋葬是人们选择墓地的一个普遍规律,其原因在于,一是对“形胜吉地”的选择,二是它能够比较有效的防止尸体腐烂。《吕氏春秋·节丧》记载:葬不可不藏也,藏浅则狐狸掘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深。

这是说高地埋葬可避水湿、狐患。高地之上利用沥水,避免地下水对墓室进行渗透,也就可以有地效防止棺椁及尸体过早地腐朽了。高地埋葬最早源于战国时期。齐康公的高山之巅墓葬,开独特墓葬形式之历史先河,为后代帝王的墓葬形式提供了很有建设性的参考标准。齐康公墓位于山东烟台芝罘一座高山上,至今经历约2300多年风霜雪雨的剥蚀,仍然存有一个约有四五十立方米的封土堆。封土堆的中心地带,现存一个长约2米,宽1.5米,深不过1.5米的坑穴,可惜里面的齐康公尸体,早已经不知去向。他生前可能未曾想到,高山墓葬可以抵制身体的快速腐朽,但是不一定能抵挡得住盗墓贼的侵扰。

高地墓葬的形式发展到后来就是实行崖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川地区的悬棺葬。它们的葬址一般选择在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上,在悬崖上打凿数个孔钉,用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者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悬棺因此而得名。

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但是由于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尸体,在贵族中还是十分盛行。不过至今,岸葬仍存在许多令今人费解的疑惑:一具冷冰冰的尸骨,一口沉甸甸的尸棺,如何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呢?悬棺又如何安葬呢?现代有学者曾采用绞车、滑轮等机械装置,把一具重约150千克的“棺材”吊进了一个距离水面20多米的悬崖洞中。他坚信此举“重现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壮观场面”,从而“解开了中国悬棺这一千古之谜”。但是,由于脱离了距今千百年的时代和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古人采用绞车、滑轮之类的技术令人实在难以信服。